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SANS:2014年安全分析与安全智能调研报告
阅读量:7041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28

本文共 1957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6 分钟。

2014年10月份,紧接着(Log management survey),SANS又发布了2014年度的安全分析与智能调研报告(Analytics and Intelligence Survey 2014)。

正如我之前博客所述,SANS认为安全分析与日志管理逐渐分开了,当下主流的SIEM/安管平台厂商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到了安全分析和安全智能上,以实现所谓的下一代SIEM/安管平台。而安全分析和安全智能则跟BDA(大数据分析)更加密切相关。

SANS对安全智能的定义采纳了Gartner的定义。而安全智能(Security Intelligence)这个词的最早定义就来自于Gartner的Fellow——约瑟夫.费曼(2010年的报告——《准备企业安全智能的兴起》)。这,在2013年的日志分析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来了。

今年,SANS对安全分析(Security Analytics,或者叫安全数据分析,数据分析)给出了一个自己的定义:

The discovery (through various analysis techniques) and communication (such as through visualization) of meaningful patterns or intelligence in data.

SANS还追溯了一下安全分析的起源,其实早在1986年就正式出现了。从最早的IDS,到后来的SIEM,再到现在的安全智能,形成了一条安全分析的发展时间线。

关于安全智能,SANS做了一个脚注,就是安全智能不是自动化的机器智能,还需要训练有素安全分析师的参与。【好吧,正如我之前反复强调的那样】

报告中,SANS还给威胁情报下了一个定义:Threat intelligence is the set of data collected,  assessed and applied regarding security threats, malicious actors, exploits, malware,  vulnerabilities and compromise indicators.

【注:安全智能跟安全/威胁情报中都有一个相同的英文Intelligence,但是含义还是有所区别的,我之前博客已经辨析过,后续还会再为大家梳理一下。】

SANS对350位IT专业人士进行了调查问卷。报告显示【我摘录我关注的内容,而不是全部内容,请见谅】:

1)有47%的用户依然投资在SIEM上,通过增强的SIEM获得安全分析的能力;

2)27%的用户将内部威胁情报关联应用于SIEM;

3)61%的用户认为大数据将在安全分析中扮演必不可少角色(36%认为大数据扮演关键角色,25%认为大数据是必要的,但不是最关键的);

4)47%的用户认为他们的情报和分析实践初步实现了自动化;

SANS进行了多项有针对性的调查。其中,“***检测与响应的障碍”首当其冲的是缺乏对应用、以及支撑的系统和脆弱性的可见性(39.1%);排在第二的障碍是难以理解和标识正常行为,进而导致无法识别异常行为;排在第三位的是缺乏训练有素的人;排在第四位的是不知道哪些是关键的需要采集的信息,以及如何进行关联。【想想,国内也差不多啊,而且应该更严重】

在问及“安全分析人员主要看什么系统产生的日志”时,57%的人选择了传统的边界防御设备(FW/IDP)产生的告警;42%的人选择了终端监测系统的告警(譬如防病毒)。此外,有37%的人选择了“SIEM的自动化告警”,还有32%的人选择了通过SIEM/LM去进行事件分析,并手工产生告警。SANS认为,调查结果表明下一代的SIEM具备自动化分析和智能告警的能力。

在问及“实现安全智能需要跟哪些检测技术交互”时,几乎各种检测技术都有涉及,印证了安全智能的技术交互的广泛性。在目前,主要交互(对接)的是FW/UTM/IDP、漏洞管理、基于主机的恶意代码分析(终端防病毒)、SIEM、LM。在未来,计划要交互的主要是基于网络的恶意代码分析(沙箱)、NAC、用户行为监控、

在问及“对当前安全分析能力的满意度”时,最满意的是分析的性能与响应时间,最不满意的是安全分析的可见性,分析师的培训以及分析师的紧缺排在最不满意的第三位。

在问及“应用安全分析最有价值的作用”是什么时,首选最高的是发现未知威胁,次选最高的是检测内部威胁,第三选择最高的是降低错报。

在问及“未来对安全分析/智能的投资”领域时,67%的受访者选择了培训/人员,其次是事故响应能力,第三是SIEM(47%)。此外,选择基于网络包的分析、用户行为监控、情报、大数据分析引擎的人都超过了20%

【参考】

转载地址:http://xstal.baihongyu.com/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立澜光伏项目提交虚假材料被叫停发电
查看>>
微软SaaS应用拳头产品Dynamics 365售价被泄露
查看>>
中国好DC(数据中心)
查看>>
推动网络流量全面可视化 Gigamon在行动
查看>>
大数据时代继续教育深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
查看>>
黑客“纵横”全球金融系统 中国公司被盯上
查看>>
“光伏贷”推动分布式光伏进入百姓家
查看>>
探究电气设计系统中计算机的应用
查看>>
洛龙区:加快布局大数据产业
查看>>
看不见的"频谱"助力智慧城市建设
查看>>
软件测试文档写作——测试方案
查看>>
大数据的商业化:从数据、模型到业务逻辑
查看>>
Junit在MyEclipse上怎么用?
查看>>
能测试知多少--系统计数器与硬件分析
查看>>
颠覆传统 移动CRM成企业应用热点
查看>>
适合应用RFID的六大领域介绍
查看>>
《Web测试囧事》——2.6 时区不一致造成邮件发送异常
查看>>
需求管理是需求开发的基础
查看>>
干货:模板网站SEO优化技巧!
查看>>
CB Insights:2017年Q1网络安全领域共实现140宗投资
查看>>